→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53期       2006年第7期                        2006年11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京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摘要与解读

★哈工大实施“名师名课工程”纪实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职教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

——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

★解析20亿元支持高职示范校建设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抓科研促全面发展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技能开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今年是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十周年,为深入研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在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122日,农业部在京举办了“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村人才培养论坛”。会议总结了10年来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各地、各行业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表彰了20个“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集体”、40个“全国优秀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461名“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以及获得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农民技术员。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在论坛上说,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全面开发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过程。做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对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农业职业技能开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为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据了解,1996年以来,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建立了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在14个农业职业领域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定并颁布实施了49个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出版了30套职业培训教材,开发了40个职业鉴定题库。截至2005年底,已组织实施了130万人(次)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有115万人(次)通过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五”期间,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将在五个方面加以推进。具体目标为:

就业准入制度稳步推进。在做好现有就业准入职业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将根据需要逐步调整扩大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范围。在关系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涉及消费者利益的农业职业领域继续推进就业准入制度。

培训与鉴定工作有机结合的机制进一步确立。培训和鉴定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并逐步形成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使职业技能鉴定成为引导培训方向、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和保障功能。

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60个主要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配套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鉴定题库。

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建立能够满足职业技能开发工作需要的管理人员队伍(600人左右)、质量督导人员队伍(600人左右)、培训师资和考评人员队伍(6000人左右)及专家队伍(600人左右)。

培训与鉴定规模逐年增加。在“十一五”期间,将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预计达到130万人(次)。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万人,持证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由“十五”期间的15%提高到30%。 

2006年11月23日《农民日报》)


 

让农村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 

——房山区长阳镇新农村建设纪实

房山区长阳镇党委宣传部

房山区长阳镇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面积96.1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人口7万人。该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主线,改善了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据了解,该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投资已达8256.1万元,仅镇级补助资金就突破3000万元,共改造村庄路网116公里,安装路灯1437盏,实施农户改厕1249户,共铺设、改造输水管路68.8公里,新建村级联片污水处理厂3个,建秸秆气化站1个,保合庄、夏场等12个村2824户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洗浴。该镇已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示范乡镇”、“首都环境优美乡镇”、“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营造生态宜居村

农村环境亮,农民心里亮

规划先行,亮妆新农村。长阳镇通过不懈努力,一举摘掉了滞洪区的帽子。聘请了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遵循“复合城市、诗意栖居、生态办公、多彩休闲”的建设理念,对城市和农村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启动了市、区、镇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2个,确定了拆迁新建、整理改造和保留治理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房地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了房地产开发和旧村改造步伐,先后启动了加洲水郡、大宁山庄、碧桂园等9个精品住宅小区建设,年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以上。优美的环境、宜居的住宅,一幢幢漂亮的高楼平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农村彰显着富裕与文明。

绿化美化,扮靓新城景。长阳镇以“绿色奥运”为契机,编制了长阳镇绿地总体规划,实施“绿色工程”,先后完成了800亩农田林网建设,750亩第二道绿化隔离带景观生态林建设;完成了长阳大街绿化、美化工程,城市总体绿化覆盖率达到42.7%。放眼长阳,满目皆绿,绿在田间、绿在旷野;放眼尽美,美在城市、美在乡村。

灯亮路亮,百姓心豁亮。实施全镇亮化工程,共投资690万元,重点对长阳大街、京良路、各村主要街道实施亮化工程。为了方便农民夜间出行,村村都安装了节能型太阳能路灯,共计1437盏。夜幕降临时,矗立的深紫色灯身,流线型的灯饰,掩映在婆娑的杨柳绿荫中,熠熠闪烁的灯光,衬托着宁静的乡村和农民们悠闲的生活。路宽了、灯亮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心里也豁亮了。

建设节约型社会

农户三冬暖,农民心更暖

农户暖——巧用节能环保新能源。长阳镇夏场村村民李艳茹说:“我们以前洗澡都要到良乡的公共浴池,来回得好几个小时,现在好了,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一家三口不出门就能洗热水澡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如今,天气一天天变凉了,在长阳,像李艳茹一样感到温暖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今年,长阳镇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使村民们天天能够洗上热水澡。保合庄村建立了生物质气化站,取代了传统的燃煤取暖烧饭方式。秸秆气化后产生出一氧化碳气体,通过地下管道将气体输送到储气罐内,通过各村铺设的地下管网传送到家家户户。据测算,用秸秆气做饭取暖,每户一年可节约费用2080元,真正实现了一人烧火全村暖。

机制新——万众一心齐参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镇党委、政府以政策引导激发活力,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构想和工作安排》、《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奖励补贴政策》、《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典型评选活动的实施意见》等8个文件。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账户,采取以奖代补、实物补贴奖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给予资金扶持。确定了对各村管理经费的年度补贴标准:其中700人以下的村年补贴经费8万元;7001000人的村补贴经费10万元;1000人以上的村补贴经费12万元。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全镇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镇掀起了同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阎仙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中,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工作在建设第一线,带动了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各家各户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施工队伍干到哪里,哪里就有义务施工的年轻身影;施工队伍到了哪家哪户门前,妇女、老人就会主动出来端茶递水。群众纷纷表示,新农村建设不是村干部们个人的事,而是全村人共同的大事。在保合庄村,党员周志刚夫妇积极配合、主动出资支持村庄建设,多次为工程队洗苹果、沏茶倒水,把温暖送到了建设者的心坎上。阎仙垡、西场村的百姓同样是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打造优美环境,众手浇开花园般的新农村。

民心暖——共享发展成果。长阳镇实施社会关爱大行动,农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特困党员专户基金20万元,开展“11”结对帮扶,机关党员干部分别与198户低保对象结成一帮一对子。仅今年重阳节期间,就为70岁以上老人送去慰问金15万元。完善了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了100%。长龙苑社区居委会的鲍家祥主任,为“空巢”老人申请安装了应急救助门铃,并将发病老人王桂珍及时送到医院,使老人及时得到救助并恢复了健康。王桂珍激动地说:“这都托社区的福,真的要感谢党,感谢社区干部。”

暖洋洋——文化俏争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长阳镇依托《今日长阳》、《长阳经济》、长阳网站、长阳有线电视、农民业余文化艺术团等各种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启动了有线、广播、闭路、宽带和农民远程教育网“五位一体”的入户实事工程,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培训。目前,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建成村级文化大院32个,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3个,成立了体育、武术等6个文体协会,发展武术队、柔力球队等38支运动队,培养了70名专兼职文化干部。如今再到长阳,处处都是歌声、笑声、锣鼓声,农民们一改往日的两耳不闻天下事,现在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发展循环经济

农民富裕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

新农业,新品牌,新生机。几年来,长阳镇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和启动了长水绿色生态园等10个生态观光园建设,都市观光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镇农业设施总面积已经达到1700亩,日光温室230栋,水果保鲜库40栋,带动农户1250户,解决农民就业1400余人。养殖户的畜禽产生的农家肥,施在夏场的葡萄园中,大大增加了葡萄甜度,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长阳,已经实现了“四季采摘、四季有果、常年垂钓”。“果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每年来长阳观光采摘葡萄、樱桃、草莓、黄金梨的游客均在5万人次以上,全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该镇的财政税收由2003年的3404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01亿元,增长了195.5%2006年前10个月,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82%

抓招商,强就业,促盘活。长阳镇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二产支撑。全镇已形成了葫芦垡建材小区等三个特色小区,启动了水碾屯千亩就业产业基地建设,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共引进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6个,相继引进了百花蜂产品有限公司、忠和酒业有限公司、中加华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今年以来,共盘活闲置土地424.5亩,盘活闲置资产6840万元,实现就业267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3年的6360.3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7713.8元。

巧治污,水循环,集雨灌溉硕果甜。长阳镇保合庄村的无动力治污工程总投资250万元,日处理能力为25吨,实现了农民生活污水零排放。该镇还在牛家场村实施新农村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共投资200万元,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站1处;建立中水回用泵站1处,实现了年节水5000立方米、中水回用5000立方米、雨水利用6000立方米。在保合庄村村民宋玉苹家中,靠院中“集雨池”收集雨水浇灌的三棵柿子树和一棵山楂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碗口大小、沉甸甸的磨盘柿羞红了脸、压低了枝头;红艳艳的山楂你争我抢,将树身镶嵌得“珠光宝气”,在绿叶的掩映下,在阳光的沐浴中,点缀着秋天、点缀着富裕、点缀着农家百姓如火如荼的生活。

2006年11月8日《京郊日报》)


 

北京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摘要与解读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与首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5%,建立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与首都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就业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首都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展开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治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农村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奋斗,初步扭转城乡在基础设施、居住质量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差距过大的局面,形成城乡要素相互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兴旺的制度保证,形成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全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规划和建设逐步铺开,农村地区的居住和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构建一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到2020年把农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打下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

解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一套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项指标。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到86.5%。

新农村建设具体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6%以上。

远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值计算)达到50000元。

社会进步指标: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85%以上。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村镇建设指标: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85%以上。

解读:农村居住质量指数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中的一项指标。包括农户人均住房面积;钢混、砖木住房比重;引用自来水农户比重;使用清洁能源农户的比重;享有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室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等共6项。2005年北京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69.8%。

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生态环境指标: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1343立方米。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

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四大任务: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满足个性化需求并确保奥运会食品安全;优化乡村旅游布局,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政府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能力。

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按照符合首都发展方向和适合本地特点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发展产业与扩大就业结合。完善产业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都市型工业,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着力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提高资源使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

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以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村容村貌为出发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重点做好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到“十一五”末,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为主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形成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维护农民利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和创新村镇社区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落实规划期新农村建设的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结构。

落实规划期新农村建设的四项措施:制度创新、政策引导、落实工程、加强领导。

解读:《规划》体现了五个特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突出城乡统筹,突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突出新农村建设,突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规划》提出的12项指标,不同于其它时期的规划(计划)目标,它既考虑了经济发展,又考虑了社会进步,尤其是注重了目前农村存在的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别的问题;还特别注重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指标体现了近期本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需要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同其它规划也尽量减少了重合,其目标值通过努力也是可以达到的。

  (2006年11月18日《京郊日报》)


 

京郊动态

创新农业看大兴

田保印  李庆国

北京大兴区不断创新农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每年举办节庆活动和全国性农产品擂台赛;实施院区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开发特色乡村游成农民致富新途径。

文化节拉动都市农业发展

  大兴是中国著名的瓜果之乡,西瓜、桑葚、精品梨、葡萄等成为大兴农业的主导产业。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1988年开始,他们结合当地资源特点,陆续创办了西瓜节、葡萄节、春华秋实系列品牌推介活动等多个农产品文化节,举办西瓜、葡萄、梨等三个全国性的擂台赛,有力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西瓜节被评为全国最具潜力的节庆活动。通过西瓜节,向国内外推介展示了形象,吸引了游客,聚集了人气。据统计,通过西瓜节这一载体,已有近50家中外企业签约入驻大兴,总投资额近60亿元,行业涉及生物医药、新媒体、食品加工、新材料等。

  农产品擂台赛成为农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全区西甜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西甜瓜达2.5亿公斤,年产值超过2.35亿元。一年一度的西瓜擂台赛最引人瞩目。全国西甜瓜擂台赛每年525日举办。现在擂台赛奖项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单瓜重量奖向大型西瓜综合瓜王奖、小型西瓜综合瓜王奖、甜瓜综合瓜王奖、新品种奖和生产艺术奖等多项奖项发展,折射出不断发展的西瓜生产。通过西瓜擂台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动了全区西瓜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

院区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火鹤组培高效繁殖技术使火鹤每亩产量提高5倍;优新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使果品储藏期延长6个月;羔羊、犊牛早期断奶技术使其生长速度提高20%……今年,尝到院区合作甜头的大兴区政府再度牵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与它们正式签订第二批院区全面合作协议。

  大兴区从2003年开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首次院区合作。三年共引进和推广无公害预混合饲料生产、新型青贮饲料制作等新技术62项,形成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25项;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西甜瓜、蔬菜、花卉、甘薯、饲草等1059个品种;创造新的种质资源200余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370万元。

  第二批院区合作项目将进一步拓展农业新功能,突出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服务水平。其中,功能性西瓜新品种选育技术将把“大兴西瓜”这一品牌推向新的高度;甘薯产业化升级项目将引进60个新品种,基本形成优质食用型、保健特用型等不同类型的专用品种系列,累计推广面积将达到1万亩;结合2008年奥运会进行新型开花地被植物的引种、繁殖与推广,带动大兴花卉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兴还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以有机蔬菜栽培为主的长子营镇留民营有机农场,以番茄、彩椒等蔬菜树式基质栽培、袋式基质栽培、无土立柱栽培为主的青云店镇大东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以新、特、优、蔬菜品种示范、展示、观光为主的魏善庄镇精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三大园区。

巧打文化牌发展特色乡村游

  家住安定镇高店村的农民刘振友笑的合不拢嘴儿,今年他家的黑桑葚又卖出了好价钱,没用他着急就有游人找上门来采摘,公司来地头收购,2亩桑葚卖出了1.3万元的好价钱。老刘笑着说:“这都是政府掏钱开办了桑葚文化节,给我们把财神领进了门!”盘点桑葚文化节,旅游搞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安定镇有本市唯一的千亩古桑园,他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举办安定桑葚文化节,邀请中外游人到千亩古桑园采摘旅游观光,感受桑土文化。过去,每到桑葚丰收季节,农民就犯愁,桑葚保鲜期短,摘下后卖不动,第二天就得倒掉。自从有了桑葚文化节,农民不犯愁了,旅游采摘的人多了,不出村桑葚就卖了,落户安定的国森、绿康源桑葚深加工企业找上门来收购桑葚。

  据统计,今年,来旅游采摘的中外游客达到15万人,门票收入达到20余万元,农民卖桑葚收入105万元,同比增加23.3万元。巧打文化牌,农产品采摘成气候。梨花赏花会、西瓜节、葡萄节、春华秋实品牌系列推介等文化节庆活动,不仅宣传了农产品的品牌,也拉动了农产品的采摘。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有近百万市民前来采摘,采摘各种农产品就达650多万公斤,收入达2700多万元。

2006年11月23日《农民日报》)


通州新能源培训基地显身手

    太阳能灯如何进行日常维护?沼气发电有哪些操作规程?使用生物质气化炉应注意哪些问题……眼下已用上新能源的农民,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通州区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111日,记者采访时发现,通州区在全市率先建起了新能源展示培训基地,集中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3大类、30项技术和60余件实物的展品及展板,在让农民直观了解和感受使用新能源带来方便的同时,还通过各种相关培训,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推广普及。

  去年,通州区利用能源技术服务站场地和技术资源,建起了新能源利用技术展示培训基地,以此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实验、展示示范和相关技术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已举办两期沼气技工培训班,培训农民150人。在开展集中展示培训的同时,基地还利用技术资源优势,深入农户进行实地讲解,先后在潞城等乡镇和部分村举办多场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科技赶集活动,使新能源利用观念深入农村、深入农户。

  在基地带动下,新能源技术逐渐应用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中。潞城镇大营村实施新能源生态村建设,推广应用120多户沼气生活水净化池、140多户太阳能热水器、120盏太阳能灯照明、60多台太阳灶,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漷县镇草厂村蔬菜部分大棚供暖,用秸秆气化炉取代了烧煤。在日常生产生活之外,他们还注意推广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技术,存栏500头奶牛的宋庄镇北寺奶牛场,以往大量牛粪难于处理,污染环境。在基地引导和启发下,奶牛场建成了500立方米沼气发酵装置和40千瓦沼气发电机组,既科学处理了粪污,又将沼气转化为电能,以满足奶牛场生产生活用电。

  通州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将充分发挥基地技术龙头作用,全面实施太阳能、沼气工程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年底前,78个村安装起太阳能灯3850盏;5个村实施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推广应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推广生物质气化炉1360台。

2006年11月7日《京郊日报》)

 

教育

学位后培训:大学的社会责任

曹继军  张利

 


           大学与企业,就像伫立在一条河流的两岸,遥相张望: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名合格的员工,这个过渡,应该在“河流”的哪一边完成?

  20054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正式挂牌。他们推出了一个项目:“最后一哩——职业发展及学位后培训”。

学位后培训:

面向职场的素质教育

  2004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整体迁往松江。寸土寸金的老校区立即引来了无数“钟情者”。房地产开发商、境外办学机构、商务楼开发商闻讯纷至沓来,要与学校合作开发这一校区。

  位于上海古北路上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校区,毗邻国内唯一的以发展服务贸易为基本功能的国家级开发区——虹桥开放区,周围已建成领馆区、高级住宅区和购物中心。隔路相对的是世贸商城大楼,距虹桥机场只需要十分钟的车程。在这里,老校区是个可以掘金的地块。出人意料的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将“学位后培训基地”的招牌挂在了这里。

  学校的决策缘于这样的思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学生成才为本。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已经确定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商科类大学,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学位后培训”,顾名思义,就是为已经取得学位的学生提供培训,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工作中的胜任者。在国外,“学位后证书培训”(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Training)是一种通行的培训方式。而在国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做法还是首创。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负责人介绍说:学位后培训,既不是MBA教育,也不同于我国的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它的培训对象是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等各类学位的人员,可以是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已在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的内容不是学历教育,而是突出能力培训。培训目的既可以是为求职或创业的需要,也可以是为职场提升或更新知识的需要。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有两个主要功能:其一,面向本校学生,开展以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其二,面向社会开放,开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主要内容、突出能力培训的学位后专业证书培训。

“最后一哩”

可以将人才培养推进多少

  去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受到阻碍,并难以发展更为尖端的产业。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主要是“采用理论型、书本型、实惠型以及教授单向带教型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能力差。

  在谈到发起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的初衷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校长王新奎这样说:教育与实践脱离得太远,特别对两类学校是致命的,一类是工科学校,另一类是我们商科学校。现在商科类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做过营销的在讲营销,从来没有做过贸易的在讲贸易实务。为了解决商科类大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个问题,我们就设想:是否可以在原来的体制上面延伸出一块,叫做学位后培训基地。在学生四年级时,通过学位后培训基地这个载体,请企业界的人士来为学生们上课。学校对学位后培训基地提出三条要求,第一,学位后培训基地不搞学历教育,因为你一搞学历教育的话,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老的体制中去了;第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第三,我们培训项目的师资,一定要满足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现在我们碰到的情况是:高校责怪企业界,说我们怎么和你企业结合;企业责怪高校,说你怎么老是脱离实际。我们学位后培训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的平台,高校把大门打开,请企业来参与,我觉得我们学位后培训基地的意义就在于这个地方。

  学位后培训基地主任王兴孙在接受采访时说:“学位后培训应用性强,完全是能力培训,我们不讲概论,授课教师全部来自企业界或政府部门,他们用一个个案例向学生展示该如何利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打破存在于学校和企业间的一堵‘墙’,在二者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不仅给合作单位以及其他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更重要的是我们本着‘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如何完善自己,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成为工作中的胜任者。”

  上海外贸学院的学位后培训基地,实现了两个创新: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从大学课堂到职业发展培训这样一条“学历、学位教育+职业发展培训”的完整的培训链;二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两难”问题,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规格的要求,通过这一平台“前移”到毕业前的职业发展培训,形成一个双方需求的“接口”。

责任:企业的“大腕”们

义务站上讲台

  据了解,目前学位后培训基地的职业发展培训开设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求职定位板块”,目的是引进职业规划概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增强求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二板块为“入职能力板块”,目的是介绍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帮助学生提升职场所需要的技能及适应能力,尽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第三板块为“职业拓展板块”,目的是帮助学生拓宽行业视野,让学生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出现的各类新兴行业,使学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三个板块共包括《商科学生职业发展定位》、《职场沟通技能》、《进出口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等四十多门课程,内容涵盖贸易服务、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广告策划、物流采购、营销传播、项目管理等领域。课程被全部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因为那些站上讲台的教师太忙了。

  2006517日下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特聘教授仪式在学位后培训基地举行,24位来自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特聘教授全都有响当当的名头。

  但是,他们认真地站到了学位后培训基地的讲台上。这里有什么吸引着他们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

  早年留学美国,从事投资行业的窦丹先生回答说:因为“CSR”。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指企业社会责任;外贸学院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同样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同样可以称做CSRCollegeSocialResponsibili-ty。学生毕业后用多长时间适应职场,在职场有没有发展,学校完全可以不管,但上海外贸学院管了,这就是学校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Levco Holdings Co.的董事长David Levy说:上海外贸学院创建了一座桥把学生和越来越多的公司联系起来。我们之所以选择外贸学院做合作伙伴,因为他们走在其他高校创新的前面。我其实跟许多大学见过面,很多是非常大型的大学,但是外贸学院能真正理解我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上海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潘跃新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特聘教授聘任仪式上说:回归校园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耀。在座的各位特聘教授肯定和我一样,曾经努力过,曾经创业过,也许正在发展。但是人生有限、事业高度有限、财富有限、物欲享受也有限。人类发展的主脉络是知识的代代传承,让我们各位特聘教授在上海外贸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这个给我们提供充分展示我们才华的舞台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我相信三年后上海外贸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的职业发展培训应该会为中国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

  程惠民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对供需双方都很了解。他介绍说:“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企业的抱怨。如果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会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学生对接受教育兴趣的降低等。因此我们很希望高校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投入精力,这也是我看中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的原因,因为它表明,至少我们高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它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问题的一个积极的尝试,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积极负责的精神,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面对面,我们学到了

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参加学位后培训的学生对学校的创举赞不绝口。

  2005年暑假,为了使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等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工作,他们邀请了多位2002级学生举行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

  “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

  “大公司一般注重应届毕业生哪些方面的素质?”

  “在面试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给‘考官’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撰写简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推销自己?”

  在座谈会上,学生提出了上述困惑,还有女同学提出,如何看待女性创业、女性职业发展?

  200511月,2002级学生走进了学位后培训基地。在这里,他们的疑问得到了最好的回答。讲台上的老师全部都有丰富的职场经验,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积累、职场上的鲜活案例为学生释疑解惑。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程惠民副主任列出了企业单位用人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从而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还有的老师完全是以一种实战模拟的方式上课,老师扮演商场谈判的一方,学生扮演另一方。让学生在这种逼真的氛围中体验到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Levco Holdings Co.Alex先生在给学生上《制造运营管理》课程时,每次上课都会给出一个案例,然后让学生当场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对这种上课方式,学生纷纷说:与仰慕已久的企业界的领导人面对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校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培训课的满意度达98.4%,其中很满意达到32.4%

  “这些来自企业的老师讲课与实例相结合,声情并茂,让我们听了感到兴趣盎然,一点也不会无聊,真想听老师再多说点。”

  “老师讲课十分专业、精彩,听了后感到耳目一新。”

  “有了在学位后培训基地的过渡,获得了自信,减少了迷茫,相信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更加顺利,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在工作前对企业的要求有了了解,在投入工作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说。

  而在不满意的1.6%中,原因则是,这种职业发展规划与培训到大四才开,太晚了,最好在一入学的时候就进行;课程容量不够;有些想选的课没有选到等。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学校和学位后培训基地已经着手解决。校党委书记武克敏在特聘教授聘任仪式上说:“外贸学院有一万多学生,但目前只有四年级学生参加了职业发展培训,没有参加的学生迫切要求参加。因此,我恳切地希望各位特聘教授能努力提供更多的课程供更多的学生参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位后培训基地表示,为了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将职业规划与职业能力培训提前到大一开始,并把开设的课程扩大到50多门,外聘教师50多名。

增强学生能力 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20066月的一天对徐欢同学来说相当重要。在这一天,她不仅通过培训成功签约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而且还作为代表在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大会上进行了发言。参加大会的不仅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过选拔培训成功签约的同学,还有来自东华大学、工程技术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的外校学生。他们也是慕名来到上海外贸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并且被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录用。

  200511月,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从全国选拔学生,并进行培训。最后考核合格者到日上免税行工作。

  学位后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说:“这一合作项目,不仅是免税行业的第一个专业人才培训项目,而且开创了校企合作,把企业人员招聘、选拔、录用、岗前培训和实习五个环节连成一体的新模式。”

  200511月,双方在松江举行了招聘会,共收到800多份简历。

  20061月,经过层层筛选后的30名同学开始在学位后培训基地接受培训,3月,他们转到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公司招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实习生,学生表示:“在这里培训之后,我们明显感到了自身的优势。公司的领导也对我们赞赏有加。”20066月,经过实习考核后,29人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学位后培训基地王兴孙主任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还为学生创造了与企事业单位接触的机会。”

  不久前,中化国际与上海外贸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约定对上海外贸学院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会开发几门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课程到学校来进行授课,并将课程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招纳到中化国际门下。据悉,目前学位后培训基地已经与众多的海内外高校、培训中心、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英国政府属下的英国全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上海世博人才发展中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培训中心、卓越制造亚太培训中心,等等。

学位后培训基地

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需要

  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2006年毕业生为418万,其中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59%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复旦大学相关人士指出,每个大学的定位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去适当解决这一问题。专业不同不能一味的强求,对理科学生来说,如果要求他们毕业前接受这样的实习显然不太现实,因为他们的毕业论文等都是在实验室做的,而且和导师的课题息息相关。而对工科和商科的学生来说,接受这样的培训是必要的。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医学院就和很多的媒体、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了空间。

  潘跃新说:“其实学校教育和企业所需相脱节的现象是一个世界现象,区别只是谁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而已。当然,在中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所以我认为上海外贸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这一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每年,都有很多的学生出去找实习单位,其实效果不很明显,因为在很多的单位,重要的事情并不会交给实习生去做,他们去实习很多只是做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工作,结果就是,来实习了,看到了一个大单位,很多人忙忙碌碌,如此而已。因此在学校集中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一周也比去单位实习一个月对学生来说更具实际意义。”

  潘跃新认为:“学位后培训基地和讲座有着根本的区别。讲座的随意性较大,而学位后培训基地是以上课的形式进行的,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程惠民说:虽然高校开设了门类繁多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一旦课程形成了固定的教材,讲课依然由校内老师兼任,教学中又充斥着大量的、过时的、仅仅是为了敷衍用人单位的所谓应聘技巧,教学就很有可能变成教条。这种做法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质疑和不满,于是那扇原本期望汲取市场信息的窗口,实际上又被关了起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不仅是贯通了培养与使用的“物理桥梁”,更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形成了一种能够推而广之的长效机制。

2006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

 

造就一代名师

——哈工大实施“名师名课工程”纪实

朱伟光  刘瑞峰 刘培香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咬住“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宗旨不放,在全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名师名课工程”。如今,一大批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获得了国家、省、市、校名师的称号,一大批课程被评为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名师们通过教书育人,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打造起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名师传帮带 教授登擂台

  “请开始计时!”“大家好,我是能源学院教师王丽。今天我讲授的是机械搅拌澄清池……”2005123日,哈工大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决赛在4个“赛场”同时展开。学校规定,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赛,并要求各院系组织院士、博导、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担任参赛教师的指导教师。沈世钊院士、秦裕琨院士亲自出任参赛教师的指导教师,许多副教授、教授通过选拔走上了基本功竞赛的“擂台”。参赛的蔡冬鸣老师说:“竞赛考验的是教师平时的基本功,是综合的全面素质。参加竞赛,能够跟其他院系的老师交流、切磋,机会非常难得。”

  全国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说:“我们学校有深厚的教学传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一代就以老带新,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上指导过我们。”而近年来,哈工大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培训班、青年教师与名师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不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2001年至2006年,学校共举办了6次教学方法培训、多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培训教师近1000人次。

  “人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在学校建设、教学工作中,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人的水平决定了工作、事业的水平。”哈工大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周玉教授道出了学校教学建设的思路和成功的关键。

  哈工大还通过制度建设,使一线教师、精英人才真正关注和研究教学。1997年,哈工大最先设立了“教学带头人”制度,对优秀的教学人才提高待遇、加强导向。目前,哈工大已评选“教学带头人”87人。2003年,哈工大开始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了名师奖励制度,先后共有17位教师当选校级教学名师,其中12人当选省级教学名师,4人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哈工大还建立了青年教师试讲和导师制、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制度,到目前为止,获得校“教学优秀奖”的教师共241人次。

  教学是学识的体现,也是责任心与使命感的体现。哈工大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造就一代名师的重要内容。“我们最愿意听唐老师讲课,她严谨的教学、周密的思考、细致的讲解和生动的比喻,常常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而且她还用慈母般的爱心关心学生……”一位同学在“毕业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中这样描述全国教学名师唐朔飞教授。在哈工大,像唐朔飞教授这样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建成名校,造就名师,创建名牌,培育名人”,这是黄文虎院士对学校发展建设前景的祝愿。通过新老“八百壮士”、名家名师的“传帮带”,通过20位院士的言传身教,一代代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名师活跃在基础教学第一线,为基础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直到现在,李圭白院士、张杰院士还亲自指导本科教学,和学生们一起做实验;“全国师德标兵”秦裕琨院士不但竭尽全力培养年轻教师,还不遗余力指导本科生;杜善义院士、蔡鹤皋院士、王光远院士等多次走上本科生讲台,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名课作平台 精心育人才

  一流的教学质量离不开一流的教材和课程。哈工大将精品课程奖励制度、优秀教材奖励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9992001年,哈工大投资236万元重点建设了59门课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搭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全校优秀课程总数从2000年的18门增加到80门,其中有10门国家精品课和26门省级精品课。2001年以来,全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18项,省级教育科研奖146项,校级教学单项奖53项。近年来,全校主编出版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4种,“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4种,部委级重点教材15种,各部委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27种,电子教材10种;“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6种,国防科工委军工特点重点教材13种,校级重点教材115种。

  评选“优秀教学设计”也是哈工大强化过程管理、狠抓授课质量的一项富有特色的措施。学校要求,基础教学一线任课教师需写出所讲授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教材的优缺点、课程讲授思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方法等课堂教学环节,促使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好的课程就像电影脚本,需要精心设计和编排;要讲好课就像说评书和演戏一样,要不断制造小高潮,充分调学生的情绪……”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化学》负责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说,“我们不能只追求‘过得去’,更要追求‘过得硬’,要力求把每一堂课讲得更精彩。”

  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行课程教学设计,哈工大697门课程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占全校本科课程的50.5%282门课程实行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改革,占全校本科课程的20.4%。国家级精品课程《线性代数与空间几何》负责人、全国教学名师游宏教授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改革这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革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他还在完善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力求扩大精品课程的影响与作用。

  2004年,哈工大又投资7143万元启动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等230个本科教学建设项目,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使哈工大教师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国教学名师蔡惟铮教授说:“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银行贷款以及学校的一系列投资建设,目前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保有量、更新率大大增加,整个教学条件确实是显著加强了。”

  从“教学带头人”到“优秀课程”,哈工大的“名师名课工程”的思路与当前教育部的“名师”、“精品课程”等制度异曲同工,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也使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上升到了理论创新的层面,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2006年11月8日《光明日报》)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中共北京农学院委员会

    1.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

    学科建设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吸纳和凝聚人才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支撑。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校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从北京市62%的山区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了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等学科,明确了研究方向。同时,学校依托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重点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办学层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2006年学校硕士点将增至 8个。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紧紧围绕北京市都市型郊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力构建植物科学学科群,动物科学学科群,经、管、法学科群,生物、食品工程学科群,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5个都市农业学科群;同时,积极发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改造、提升、引领作用,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体系。

    2.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

    近年来,我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边缘学科专业和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设置首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新兴人文社科专业。学校有重点、有计划地申报和增设了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社会工作、市场营销、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方向)、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等9个新专业。学校服务首都农业的特色更加鲜明,专业设置更加完善。

    同时,学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通过进一步淡化同类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学校对原有传统专业分几个大类进行调整改造,拓宽口径,整合相近专业,在原农学系、园艺系基础上高水平重组、融合并创设了植物科学技术系。学校采取按植物生产大类招生的方式,设置了各具特色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植物进出口检疫等柔性方向,供学生入学两年后选择;同时,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更新传统农业、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农、理、工、经、法等多科的融合。

    3.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我校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 结构的整体要求,按照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行了学分制,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学校实行以主修专业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实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多规格和多样化,构建了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我校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通识教育平台,淡化专业界限,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

    在通识教育课中增加了“环境科学概论”、“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淡化专业界限,按专业大类设置平台: 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方向统一开设“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等基础必修课;工商管理、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主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等基础必修课程。

    我校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的同时,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生物技术专业设置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胚胎工程”等7门必修课和“分子标记技术”、生物工程制药”等35门选修课;动物医学专业设置了“动物医院门诊”、“动物医院临床化验”等22门必修课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伴侣动物临床营养”等6个模块共40门选修课。我校的专业特色课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构成了各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我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授新知识和传授新技术。植物生产类专业依据设施园艺和无公害技术的发展,及时增补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特种果品和名优稀特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监测监控技术等课程的内容;动物医学专业针对宠物品种和种类的多样化以及对环境的要求,增加了观赏动物疾病防治、宠物临床、人畜共患病防治等课程内容;园林专业增加了城市环境保护、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多样性及旅游管理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为学生开拓视野、及时掌握都市农业发展前沿知识和技术、较快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4年不断线和8个环节相互贯通的特色。

    学校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和办学定位,通过建设和发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固定在教学计划中,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校以农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农事学”为代表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形成。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我校各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实践体系。

    植物科学技术系的“农事实践基础” 由总学时225增加至300学时,由 4个学期延长到6个学期。“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完善了以班为单位的“模拟公司经营”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班级或班组以“小型经营公司”的形式承包学校农场的土地,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经营项目,所有成员既是一线生产者,同时又兼任着公司某一方面的职务,如总经理、会计、销售部长、生产部长等,整个运作形式就像一个小型的农业企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技巧,增强了经营意识和管理意识,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成果于2001年获得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果树学科“以增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生产环节操作能力为主线” 的实践教学体系,于1993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园林专业师生将承担的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的课堂,学生积极参加教师主持的园林工程设计与现场施工。近几年来,有百余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实际项目中完成的,如清华大学“绿园” 设计与施工、清华大学“二院”设计与施工、慧华园中心广场施工、朝阳区旅游资源调查、斋堂镇旅游资源调查规划等,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科研、设计的积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了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建立了能够模拟工业化生产中各类加工方法、具有中试规模的综合实验室,使学生获得实际生产操作训练,再结合实验室小型实验和产品设计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内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确立了以强化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工艺学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即集中讲授→操作训练→食品生产管理→市场反馈→研讨总结→综合评定;三是确立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即学生选题→设计工艺路线→产品制作→完成设计报告→新食品大奖赛,这项教学成果被专家评价为填补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生产管理锻炼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空白,2001年该项成果获得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校将社会实践也纳入到了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促进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始终坚持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系列文件和具体措施,并定期检查实施效果。近年来,我校在每年寒暑假和节假日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三下乡”、科技咨询、科技推广活动,参加学生数达万余人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的能力。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2005年被团中央授子 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5.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程度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国际化,它决定了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我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渠道,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农业教育资源,以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拓宽与国际交流的渠道。2002年学校成立了国际学院,2003年与英国哈拍·亚当斯大学学院合作开办“国际商务管理”和“食品质量与零售管理”专业,联合招收学历教育本科生,另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学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校将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坚持以农科为主,农工、农理、农文、农管、农法结合,不断强化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坚持开门办学,融入农村,坚持开放办学,走向国际,坚持开发办学,与企业联合,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农民的培养基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的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争取在2020年前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现代化农林大学。

(摘编自《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9期)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亟须创新

练玉春

编者按: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热点问题。11月8日到9日,教育部全国高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2006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00多位学者、专家就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对策、创业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多方位研讨。这里,我们编发一组发言,希望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所裨益。 

形势严峻 亟需创新

  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扶功: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413万人,明年毕业生人数可能达到500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在工作方式、观念上不断的创新。

  学生司助理巡视员张浩明: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平稳,截止到91号,2006年就业人数比2005年增加52万。2007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第一个是总量大,增幅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增加,总量和增长将创历史新高。二是中西部分布不均匀,三是近两年,民办学校增长较快,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将成为难点。四是在细化操作办法,释放政策能量上有待加强。五是地方和高校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就业信息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全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变化,社会舆论环境有待于改善,这将对就业工作带来影响。

  为此,明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把各项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推动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努力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积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三,为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维护毕业生的利益,提供及时的社会救助;四,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创新就业机制和手段,扩大就业服务范围;五,加强就业实习和见习,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六,稳定招生规模,完善就业评估体系,把就业状况和学校的水平、招生挂钩,相互促进;七,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八,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改善就业舆论环境。

  同时,十一五期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体系基本建立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更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所以我们定2007年为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年。

鼓励创业 建立实习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泽炎博士:我们要指导毕业生就业,也应该明确进行创业教育,让高端人才接受教育的时候,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其实,中国的创业环境是很好的。

  此外,用人单位也必须端正用人态度,强化人才开发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人才制度管理。当前,缺乏工作经验是妨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因此,创建并推动建设大学生实习制度,也是重要的思路。

  大学生实习教育应从入学就开始。大学教育固然要强调基础性,但必须注重与社会发展、市场需要接轨,可以聘任校外教授、专家参与教改及教学;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潜能评价及职业发展指导;建立校内实习人才市场;确保大学生和实习单位的信息对称;国家应出台相应金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建立泄密责任追查制度,避免大学生实习短期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逐渐制订并完善大学生实习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大学生实习的合法权益;《劳动法》里面应该对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所规范。这是一个政策层面,宏观层面的建议。

  大学生实习必须实行制度化,政策是关键,引导是根本。

创业教育从立业信念开始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高建:大学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根本关系。从大学生就业角度来说,创业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而创业的根本起点应该是把创业当作事业,从强化自己的立业信念开始。

  在全球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上,中国目前位居第五位。但是,中国的机会型创业较少,而生存型创业较多,中国的创业活动在2002年、2003年是以生存型为主,也就是以下岗工作的创业占据大多数。我们大学生创业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个感觉:我因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创业。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他去想:我们的创业是抓住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的创业是建立在为自己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的。

  创业和一般的经营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创业需要找机会,第二个创业需要找资源,找钱,找人,找市场。所以我们说创业是无中生有的行为,无中生有不是人人都能做,创业风险是很大的。

  我们通过创业教育培训,让他有知识,有能力,有眼光,或者说有远见,有一种承受风险的能力,有一种社会的网络,凡此种种,对于从事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我们的创业教育必须教导给大学生的。

  我认为大学的创业教育首先重在培育精神,要让同学们理解,创业其实是一种事业,一种态度,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让他有这个意识。这样他才会把它作为一生事业的驱动力;第二,大学创业教育是培养能力,从创业失败原因看能力培养,创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怎么能避免失败呢,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解决的,这就是大学创业教育所应该培养的。

  我认为促进大学教育体系,一要开课程,二要有教材,三要有课题,四要有课外活动。再一个要有课源,就是要知道开什么课合适,学校就得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开课的机会,通过和企业家、投资者的交流,高校才能把创业教育做起来。

从用人的角度培养人

  金山软件王春伟副总裁:学校培养人,这是一个摇篮,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也是以用人的角度去培养人。很多学校培养人跟用人已经是脱节了。

  我几乎每年都到大学校园里面招聘,从这几年的招聘中看到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方向感不明确,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在学校反而被浪费了,就觉得挺可惜的。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小孩,一进到学校就放羊了,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被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诱惑了,而没有把真正所需要学到的东西学习到。

  从我多年用人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也强调说老师引导他们考一堆证,但是我认为这些证没什么用,就跟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结婚证不等于有了爱情,我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大学生在校更应该关心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觉得大学生在自我转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包括你以前做一个学生,你可以什么都不问,把你的学业搞好,但是你在企业里面是要业绩的,是要跟团队配合的。在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明白,学校老师是否明白企业用什么样的人,这个真的挺重要。我认为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我前一段时间去了一个很知名的大学,他们的老师兴高采烈的推荐了一些人,十个人里面我们留了一个,反而我们从其他的学生里面挖掘到很多的人,就是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所造成的。

2006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莫让就业指导成“季节性”快餐

许文生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要具有“方向性”和“实用性”,谨防就业指导“快餐化”,把它“做”成适合每个大学生的“营养大餐”。

“营养”搭配失衡,就业指导成拼盘。就业信息铺天盖地,面试过关支招比比皆是,一些企业为进行自我宣传而举办华而不实的招聘宣讲,每年的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这也许会让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如何让就业指导贴近市场需求、如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一些学校依然重教学轻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老师往往由学校的招生人员或其他政工人员兼任。由于师资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标准,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谨防“季节性快餐”,变权宜之计为长久之计。有些学校,只在大四学生为找工作急得火烧眉毛时才开就业指导课,有的甚至是在毕业生双选会召开后才象征性地开课。有专家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就像‘季节性蔬菜’,时令一到,一哄而上,直至烂市。可平时,想吃也吃不上。”有调查显示,在沿海发达城市,有4成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在中西部地区,则有6成毕业生缺少对选择职业生涯的周全考虑。

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应提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分为两种: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和学生根据学校指导选择。学校在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种指导工作不能成为忙闲分明的“季节性快餐”,而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学生素质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如,从大一至大四分阶段、分层次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逐步建立起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还可以开通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系统“卫星就业直通车”,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就业指导。

今年1025日,北京大学首开就业训练营,新生一入学就接受就业教育。据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介绍,“虽然北大学生向来被称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清,找工作容易跟风、随大溜,毕业后来回跳槽。因此‘就业训练营’的培训模式区别于以往的就业指导,也并非应聘技巧训练,而是帮助非毕业班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提倡就业指导队伍专家化、职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充分体现了高校的教育职能。有关部门应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入手,促使就业指导队伍专家化、职业化。

专家化是指在专职化基础上,利用本校现有的人力资源,配备合理的、优秀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并在条件许可时,以各种方式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包括进修、深造和考察等等。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应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及法律等相关知识,以便进行更科学、更系统的就业指导。

职业化是指按《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名称及其编码分类表》的划分,就业指导人员属第一类的“人事和职业专家”中的“职业指导顾问”。

另外,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就业指导老师不是来自本校,而是由当地有名望的人才市场和各种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兼任。他们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招聘人才流程,其提供的求职技巧、个人发展规划等指导对学生更有帮助。

  就业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样,它的钥匙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业指导就是提供给学生的大餐,我们要让就业指导成为“营养大餐”,而不是“快餐”。

2006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动态

职教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

——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

1115日上午。国务院第四会议室。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座谈。这是国务院继教育形势、基础教育之后举行的第三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华建敏、陈至立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近两年迅速扩大,“上职中,再打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列举了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效后,被温家宝第一个“点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坦诚直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认识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办学模式有待改进等问题。

    “提一点具体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王明达说:“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产品以低端为主,资源消耗大,安全事故多。这些都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关……”

    “技工中,经过职业培训的不到三分之一。”温家宝插话。

    “……我国还缺乏行业、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你讲得非常对。一些地方领导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跟上,一些行业和企业就差得更多。”温家宝说:“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也应该搞得更好,但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谈起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崴也感到忧心:“社会认可度不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认为,要使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关键是要形成对职业院校的压力机制、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

    “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温家宝说:“高技能人才也能获得高薪。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一些传统观念,终究会慢慢转变。”

…………

“百万产业大军要靠职业教育培养。”分管职业教育的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龙德毅充满信心:“有人问我,职业教育规模有多大。我告诉他,‘天津有多大,我管的地方有多大’。”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温家宝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的看还不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既面向经济,又立足以人为本,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温家宝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已有十年,相关配套法规需要补充和完善。针对上海市教育科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建议,温家宝当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组成班子进行调查研究,“一些紧迫的问题,如劳动就业条例,先由国务院制定法规或者规章。”

    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大有可为;加强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统筹使用各部门职业教育相关经费……座谈会上,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高军民坦陈己见。温家宝仔细倾听,偶尔插话,关切地询问有关情况,并就职业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等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温家宝对与会专家恳切地说,你们是成千上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希望大家在崇高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使职业教育在中国兴旺发达,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新贡献。

    “也许我们的座谈会,可以传递出某种信息: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温家宝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认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学校。要总结职业教育典型经验,加强宣传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

 


学科前沿动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的社会管理意义

崔立群

1031日,9亿农民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0771日实施。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历经三年,并经三审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明确农民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的内部行为、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等起到重要法律保障的同时,也为农村其它民间组织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是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的一个里程碑,凸显出的社会管理意义极其深远。

为农民提供了合法的诉求平台

长期以来,由于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农村各类民间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要不要承认,如何规范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农民组织一直游离于政府的登记管理之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15万多个。这种“草根”组织,之所以在农村能广泛兴起,表明了广大农民渴望有一个能反映诉求、合作交流的平台,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自人民公社解体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村民自治组织作为政权性质的组织,虽然解决了农村行政管制和部分农民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但不足以为基于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服务,不足以为农民权益的维护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更不能整合农村跨行政单位的社区性的公益性组织。毫无疑问,承认农民有举办合作社的权利,意味着农民的基本人权、法律上的财产权利、政治上的民主权利等等权利都将得到应有的保障,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对于其它类型的农村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也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

厘清了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所称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既有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公司企业,也有合伙从事农产品物流的运输队;既有综合性的合作社称谓,也有从事同一产品合作的专业合作社会称谓;既有称谓农村专业协会的,也有称谓农产品经济互助会的。叫法五花八门,性质多种多样。凡称谓各类协会的合作组织原则上是在民政部门登记,获得了“社团法人”的身份,凡称谓各类合作社或农产品运输队的是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获得了“企业法人”身份。也有一些是在县级农业、民政、科协、供销社及乡镇政府进行了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其名称从法律分工、规范发展等多个角度考虑,确定法律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样的改动既与公司法、社团组织条例有清晰的界限,又明确了其特殊的性质:即农业为其主管部门,登记在工商,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法人。从而结束了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强调了会员制的民主管理运作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社的权力机构;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或作出决议,应当由本社成员表决权总数的过半数通过;修改章程应当由本社成员表决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何永坚总结该部法律的特点时认为:一是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当中农民的比例不得低于80%,合作社成员实行一人一票制,每个成员有一票基本的表决权。二是根据农民专业合作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定成员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是否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农民成员代表大会的设置及其职权的行使可以由章程规定。这种以会员制形式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模式,使农民合作组织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公共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反映诉求,架起联系党和政府桥梁的农民致富组织。

2006年11月30日《农民日报》)


 

两高官详解《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将于121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向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

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

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宋大涵说:“上述条例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全面体现了国民待遇原则。”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五年内将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依法加强审慎监管,中国政府对此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宋大涵说,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必须是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这个要求完全是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其目的在于使监管更主动、有效和充分,以维护中国金融体系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

宋大涵认为,要求开展本国公民本币业务的银行是在本国注册的法人银行,符合世贸组织规定。他说,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成员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保证金融体系完整、稳定而采取审慎性措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监管程序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各国监管者有权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要求控制风险。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也公认,凡是为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而采取的监管措施,都是审慎性的。

外国银行分行

转为在中国注册法人银行所得税优惠不变

宋大涵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国银行分行转制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要遵循合法性、审慎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合法性和审慎性,就是外国银行分行转制时要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持续性原则,就是允许转制的外资银行转制后在中国经营的时间连续计算,转制后可把分行经营的时间视为转制以后法人银行经营的时间。

在回答记者有关外资银行分行转制后的税收问题时,宋大涵说,外资银行分行转制变成内地法人银行后,仍维持现有外资银行税收优惠。中国的税收特别是所得税,不是按照是否注册为法人银行来区别的,而是按照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来区别的。外国银行分行转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仍是外资银行,在所得税优惠方面与以前完全一样。

“中国政府目前正考虑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所得税政策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会考虑对外资企业包括外资银行的优惠政策及其连续性。”宋大涵说。

据介绍,《条例》正式生效后,中国银监会将正式受理外国银行转制及经营全面人民币业务的申请,这类机构设立和业务审批时间分别在6个月和3个月以内予以答复。

100万元“门槛”

对外国银行分行不是限制

引人注目的是,《条例》鼓励外国银行设立或者将分行转制为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除允许其继续经营现有的外汇业务和企业人民币业务外,还新增了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业务。

“外国银行完全可以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随时转为当地注册的法人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王兆星说,允许外国银行分行吸收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中国公民的存款业务,完全符合中国的入世承诺,也与世贸精神相一致。

“这不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外国银行分行在华开展业务的一种便利和优惠。”王兆星分析说,外国银行在中国完全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包括中国公民个人人民币业务。有意经营中国公民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完全可以在自愿原则基础上,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随时转为在当地注册的法人机构。

    王兆星说,按照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国银行转制为中国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中国将制定和发布《银行卡管理条例》,内容将涉及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的有关风险管理规定以及支付系统的应用。

2006年11月17日《经济参考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

  刘琴   张玉文

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1113日联合召开网络视频会议,部署“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工作。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健康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主持会议。

  周济指出,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不但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而且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也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周济强调,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战线面上的宏观统筹与指导;另一方面,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整体质量的提高。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凝聚全社会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提高社会认可度,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周济对申请参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他们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为全国的高职院校树立起标杆,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周济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顺利实施。要将示范院校建设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大对示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院校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研究解决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示范院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政策保障。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划拨专项资金。建设计划坚持资金多渠道筹措的原则,中央引导、地方为主、行业企业参与、院校具体实施。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3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的做法。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终止立项和支持。另外,为保证100所示范院校的招生质量和规模,中央财政还将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加大对高职贫困学生、特别是100所示范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据悉,教育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文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该计划旨在经过5年的重点建设,使100所左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并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高职院校的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新闻链接

  示范院校入选条件

  领导能力领先——

  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综合水平领先——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具备较好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教学质量好,就业率高,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教育教学改革领先——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领先——

  专业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在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服务领先——

  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建设计划实施步骤

  2006年——

  制订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启动第一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中央财政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地方财政按职责划分对示范院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007年——

  启动第二批4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启动中央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完成公共管理平台建设。继续执行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中央财政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地方财政按职责划分对示范院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008年——

  启动第三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继续执行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中央财政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地方财政按职责划分对示范院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009年——

  继续执行第三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中央财政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资金,地方财政按职责划分对示范院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010年——

  完成第三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对因考核不合格而淘汰院校的空缺数额进行滚动补充,安排预留经费对项目执行情况突出的院校进行支持和奖励。

2006年11月14日《中国教育报》)


 

解析20亿元支持高职示范校建设

  王庆环

职业教育正在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条件仍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办学机制还尚待改革与突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已迫在眉睫。而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是把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提上了日程。

20亿元前所未有的投入

1113日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以“211工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来说明即将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的确,从资金投入来看,“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还是第一次,用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赵路的话说:“中央财政如此大的在高职教育上的投入,前所未有。”

“绩效考评”是新亮点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从200620105年内,分年度逐步实行。据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介绍,“计划”采取地方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立项、年度绩效考核、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按照预审申报、评审立项、验收挂牌的操作程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中央财政对入选的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三年到位。教育部和财政部两个部对项目进行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特别是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将终止立项和支持。

  “绩效考核”是这一计划的亮点,对此,赵路说:“绩效考评是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措施,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办法。申报一个项目,要有这个项目的目标,比如一所学校要申报示范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办学基础条件、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等都要有要求和目标。你在申领经费的时候,要详细列明、解释你的各个目标。同样的道理,在你这个项目执行过程期间,和项目完成的时候,政府要比照你当初设定的目标对你完成结果进行考核,就是你这个结果能不能对上你这个目标,这就是绩效考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个项目要实行绩效考核目标,对于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就算是到中期了,也要终止立项和资金支持。”

  据赵路介绍,中央财政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立专项资金,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为了使这第一次的专项资金能够管好、用好,使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示范校建设好,资金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要,下一步财政部和教育部将马上制订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对于这笔钱的申报、审批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管理监督办法等都要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中央财政起引导与推广作用

  虽然此番中央财政在5年内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但是,计划的实施要以地方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企业的资金,中央财政是进行引导和推广的作用。

  吴启迪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而与此同时,地方财政要对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支持,并逐年提高示范院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到“十一五”末,保证示范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适当降低示范院校的收费标准;督促示范院校的举办方筹措经费,满足示范院校的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建设内容的需要。同时,各地还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院校的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地方资金的足额到位。

  “这一计划不提倡‘躺在财政身上’。”赵路说,“这一计划的精神,就是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引导带动,多方共同投入。”

  对于地方财政在这一计划中的作为,吴启迪说:“到目前为止,全国那么所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召开了职业教育会议,就是说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都建立了职业联席会议制度。有些地方的政府甚至也讲到‘抓经济就是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

“一马当先”与“万马奔腾”

  目前,我国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而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近5年内只有100所左右的学校因此而受益,对此,吴启迪认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这一计划的终极目标。她说:“我们要先抓一些龙头学校,就像周济部长讲的,需要‘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因为总要有一个方向、一些示范性的东西做出来让大家有所借鉴,这种先抓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做法,在我们国家是很普遍的。我们并不是不关注那1000所左右的学校,而是先把这些学校做出来以后,形成一个榜样,让他们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全面地提高高职的整体水平,其实“211”工程也有同样的意义。”

  吴启迪尤其强调了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关注不要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踏步的局面。对此,她说:“关键是我们示范什么?示范的东西应该是所有职业学校不仅要学,不仅要做到,而且能够学,关键是看领导者能不能建立这样的理念和信心。我们这次主要掌握这么几点,第一是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要求,第二是抓学校的实训环节,第三是定岗实习。我们对一些学校的投入,是鼓励他们做,但不见得是输血性的,他们不见得是靠这些钱来做这些事,而是怎么建立机制,怎么发挥自己的活力,和行业企业结合。我特别要提一下计划中提到的共享资源库,它实际上就是加大学校的辐射力度,使它们优秀的资源可以辐射到条件差的学校,让大家去共享。另外,我们还强调示范校要支援周围的学校,支持西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我们不是完全资源均衡,这点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讲到资源系统发展。”

  据了解,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投入只是我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投入25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进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另外,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8亿元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家庭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也就是说,在“十一五”期间至少40亿元。还有,由发改委支持的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职院校和兴办县级职教中心,以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项目,5年内,我国中央级财政在职业教育上的资金安排超过140亿元。

2006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智能型”铸就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利剑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抓科研促全面发展

李挥   肖昌琦   方桐清

编者按:有一种观点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事,高职院校只要抓好教学,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就可以了,不需要搞科研。而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方面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院校全面发展起到助动器的作用。

在前不久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受表彰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该院院长袁洪志同志还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在江苏众多高校中,作为苏北的一所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何以赢得如此充分的肯定呢?科学的理念、扎实的工作、出色的成效,使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列。

科研兴校强校

引领着徐州建院发展的正确航向

    作为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虽有区位、资源及信息较少等劣势,但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又拥有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巨大空间和市场潜力。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院长告诉记者,在高职院校云集、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注意科研开发,打造智力优势,已成为高职铸就核心竞争力的利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正成为高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路。所以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工作地位,使教师通过知识、技术与研究的结合成为“智能型”的技术和工艺“大师”,从而提高高职核心竞争力。他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专校升格为高职学院的,学校升格后就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工作理念,认识到科技创新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是锻炼师资队伍的重要抓手。为此,学院确定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两年召开一次全院性的科研工作大会,总结科研工作,表彰科研工作光进集体和先进单位。同时,通过教学、行政、党务等各种工作例会,多渠道宣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工作理念,全院上下形成了想搞科研、搞好科研、多出成果的浓厚氛围。为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保证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加强了科研组织建设,先后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科技产业处和高教研究所,具体负责对全院科研、教研的组织指导。同时,组建了科技产业党总支,加强党对人才、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各系也都配备了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科研工作,具体负责各个试(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管理。通过加强机构建设,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努力践行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还制定了《“十五”科研工作规划》,明确了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具体措施。专门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科技工作者评比考核办法》等十余项科研管理文件,使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队伍和实验

领跑徐州建院科研走高走强的两大基石

    袁洪志院长说,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水平高、能力强的科研骨干队伍是搞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为此,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科研队伍建设规划一并考虑,统筹安排,同步建设。地处苏北的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任务比较艰巨,困难较大。为此,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宽广的胸怀,不拘一格,用人所长,设立人才特区,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20002月,学院制定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下大力气吸引有志于从事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院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当年,就引进教授及教授级高工2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目前,学院引入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达到9人。这些人才在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批科研项目,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近两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己就培养了3名教授和1名教授级高工,季翔副院长被评为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并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学院先后有几十名干部、教师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了19名客座教授。为了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近几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投入近百万元的科研经费,每年投入至少 5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优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室,先后投资建设了空调测试中心、建筑装饰艺术中心,改善了建材检测等试验室的科研条件。学院建设的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项目,达到了较高的科研水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还得到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资助。

产学研结合

领军徐州建院科研出成果现价值

的核心板块

    产学研结合是工科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建有4个校办产业,依托产业应用科研技术。学院环保公司的“感应水龙头”技术,科技开发公司的“金龙卡售饭系统”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设计院与中煤轻钢结构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GRC轻质墙板》已投入生产,学院老师对淮北石台矿噪音治理技术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近三年该院校办企业实现年产值都超千万元,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是根本,产业是纽带,科研是动力。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通过项目的研究,获得新信息、新发明、新成果,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师由经验型、继承型转变为创新型和学习型。学生通过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形成新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通过承担教育部《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教研骨干。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另外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精品教材2部。20054月,在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南京三建、徐州一建、涟水职教中心等44家建筑类企业和职业学校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创新了职教体制,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科学研究与开发一体,构建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链。

硕果显实力

提升徐州建院发展竞争力的品牌和效应

    据该初步统计,近两年,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4项,横向科研课题9项,市级课题11项,学院立项115项,出版编著教材68部,专著3部,发表论文55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有11篇。在研究成果中,有2项成果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获得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8项。近两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节能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另外,学院学报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和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十佳”学报称号,高教研究所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机构。

    科研催生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大教师钻研技术的动力,积淀了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创造了“想干的就有机会、能干的就有舞台、干好的就有地位”的事业发展氛围,使培养“双师型”教师有了科技工作的支撑,确保了专业建设和学院定位的正确方向。这就为2005年该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找到了注解。

2006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探析(上)/ 张德广//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0.49~52

新农村建设需要理论创新与智力支持/ 邹民生   乐嘉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89~90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的思考/ 柯柄生//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11~13

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 张俊伟//“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9~2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思路创新/廖添土  刘海涛//农村工作通讯(京),2006.10.35~36

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加大/ 卢慧菲//“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60

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 郑桂章//“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61~162

加大“两个反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绍先//“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64~70

建设新农村的新课题:求解农村政治文明短缺/ 刘树信  罗自刚//“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71~75

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马晓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76~77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温铁军教授在“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 温铁军//“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78~80

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81~83

新农村建设六大热点问题值得预警/ 李佐军  何晓琪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90~9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张车伟//“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93~99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张昭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40~14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 刘国永//“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47~153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系/ 李连仲//“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57~159

论新农村建设中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章新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17~122

打造新怀柔  建设新农村——怀柔区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探讨/ 高志平//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0.10~12

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安微宿州等六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安徽省人大工作研究会//“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92~193

乡村旅游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作用的分析与思考/ 朱仕学//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0.53~54

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 梁敬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2006.3.25~27

 

农业经济

订单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亟待重构/ 杨玉华  董振国  陈春园//“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94~195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探索/ 张琦//当代经济科学(西安),2006.9.1~9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 钱忠好曲福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25~13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 袁铖//“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0.134~139

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及保障体系/ 吴玲  梁学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6.3.12~16

在建设新农村视野下对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反思/ 冯振中//“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1.110~112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开发整理/ 赵烨  王黎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11.113~117

论“后农业税时代”村委会的职能转换/ 苑丰  刘武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6.3.22~29

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 聂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6.3.30~34

发达国家农产品期权市场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高志杰  罗剑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6.3.35~39

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变化情况的实证分析/ 谭向勇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59~63

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GATM法测算/ 王福重  朱丽丽//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64~70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两岸协同发展之探讨/ 邓启明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110~114

转型期中国政府农业投资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李芝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9.133~138

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 李宁辉   孙继伟//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139~143

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唐华仓//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115~118

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查与建议(上)/ 杨德宏//北京农业经济(京),2006.10.4~7

城郊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分析(上)/ 包永江//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0.57~59

欧盟新农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严岩//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10.144~146

国外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与治理结构(下)/  杜吟棠//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10.60~62

 

      经济管理

知识视角下的企业——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质疑/ 李建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10.12~17

生物经济呈十大发展趋势//经济政策信息(京),2006.22.20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讨论综述/ 杨万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10.76~80

企业能力视角下跨国并购动因的前沿理论述评/ 阎大颖//新华文摘(京),2006.21.127~129

研发购并的动因、决策流程与风险管理/ 程兆谦  刘翌//新华文摘(京),2006.21.130~132

网络产业收入监管激励问题研究/ 李虹//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10.41~46

市县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刘军//管理科学(京),2006.11.41~42

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借鉴价值//管理科学(京),2006.11.62~64

现代企业与经营伦理/ 李长明//经济管理(京),2006.21.26~28

计算机业的市场细分/ 刘若川  赵睿//经济管理(京),2006.21.81~85

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 池国华//经济管理(京),2006.21.86~88

美国反国际垄断政策的演进特点及其启示/ 曾国安  兰荣蓉//经济管理(京),2006.21.89~92

组织环境与组织战略关系的文献综述及最新研究动态/ 何铮  谭劲松  陆园园//管理世界(京),2006.11.144~151

战略绩效考核国有资产经营/ 尹凌青//管理世界(京),2006.11.158~159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透视/ 盛小平  孙琳//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6.11.81~87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成功实施的研究/ 魏彩慧//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6.11.88~91

 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股权结构与股权制衡/ 高欢迎//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6.11.97~99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对策思考/ 张俊梅//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6.11.100~102

美日德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郎贵飞//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6.11.134~138

                                                                                                                                                                        

      市场营销

博客营销的应用分析/ 周旭//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广州),2006.5.69~72

体验营销:改变顾客生活方式/ Bernd  H.Schmitt   David  Rogers//市场营销(京),2006.11.6~7

蒙牛营销实战的理论解读/ 周钟//市场营销(京),2006.11.12~14

“概念包装”在食用油营销中的应用/ 刘杰克//市场营销(京),2006.11.15~16

天狮如何编织和谐销售网络/ 曾美好//市场营销(京),2006.11.17~18

基于时间竞争的定制营销研究/ 彭光辉 甘德安//市场营销(京),2006.11.21~22

城市营销与政府营销能力/ 张义   宋日辉//市场营销(京),2006.11.21~22                     

透视信用卡大量营销与品牌营销战略/ 刘志梅//市场营销(京),2006.11.25~27

李宁品牌的再定位/ 高方//市场营销(京),2006.11.30~31

张裕品牌营销+直控营销/ 景兴宇  战吉//市场营销(京),2006.11.49~52

从茅台与五粮液谈品牌聚焦管理/ 杨阳//市场营销案例—卓越营销(京),2006.29~31

“中华立领”如何销售3.4亿/ 动脑团队//市场营销案例—卓越营销(京),2006.38~40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营销的几种模式/ 宁庆宾//市场营销案例—卓越营销(京),2006.50~51

中国汽车营销五大反思/ 陆维维//市场营销案例—卓越营销(京),2006.52~55

对家乐福中关村店促销活动的思考/ 贺昊思//市场营销案例—卓越营销(京),2006.56~58

营销新发展:精准营销/ 伍青生  余颖   郑兴山//经济管理(京),2006.21.56~58

 

      国际贸易

贸易秩序变迁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章晶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3~5

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程新章//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6~12

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田文  刘厚俊//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13~19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 陈玉清//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20~24

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19902005/ 孙泽生  阮尹//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38~43

国际贸易救济措施应用的对比性分析/ 王云飞//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49~54

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实施情况评估/ 高永富//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55~62

WTO下“特保条款“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李华罡   田晓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63~67

生态标签与贸易——环境争议/ Daniel  Melser    Peter  E.Robertson//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80~84

中国对国际市场大宗能源类商品定价的影响/ 白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85~88

选择贸易发展战略的原则及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研究/ 徐伟川//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92~93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及对策/ 陈传兴//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10.93~94

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沈四宝//中国对外贸易(京),2006.10.86~89

非关税措施创新发展的特征、原因及影响/ 陆燕//国际贸易(京),2006.10.25~29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 赵有广//国际贸易(京),2006.10.30~33

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 韩玉军  陈华超//国际贸易(京),2006.10.39~45

引入资源与环境要素——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取向/ 李惠茹   李赶顺//国际贸易(京),2006.10.54~57

中国对外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的定位与调整措施/ 邵慧玲//新经济导刊(京),2006.21.93~94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问题/ 李爱军//经济师),2006.11.106~107

影响当今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四个因素/ 柴跃廷//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0.82~83

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管辖/ 李军//经营与管理(天津),2006.11.52~5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苏州物流/ 赵春燕 //电子商务(京),2006.10.39~43

做自己的领袖——20位个人CEO的价值主张//中国电子商务(京),2006.11.34~92

手机互动广告:叩开精准营销之门/ 石诚//电子商务世界),2006.10.56~57

网络票据诈骗手法分析/ 张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0.62~63

网上开彩的疯狂体验/ 张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0.68~69

支付安全:办法总比问题多/ 王姗//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10.76~77                                                                                      

解读国外物流奥秘/ 张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 10.78~79

“百度指数”VSGoogle趋势”/ 何潇//电子商务(京),2006.10.19~20

垂直搜索引擎及其应用/ 杨坚争  李朝平//电子商务(京),2006.10.23~25

中间件渐成自主软件新亮点/ 邵方//电子商务(京),2006.10.29~31

电子采购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曹时易//电子商务(京),2006.10.48~49

Web化应用系统开发的最佳实践考虑/ 裴兆旭//电子商务(京),2006.10.52~55

解决农业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郭作玉//中国信息界(京),2006.20.10~16

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及5大趋势/ 牛盾//中国信息界(京),2006.20.17~18

电子政务与创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王克义//中国信息界(京),2006.20.22~27

 

金融证券保险

金融结构、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构——来自江苏农村地区的案例分析/ 张杰  刘东//金融与保险(京),2006.11.30~37

印度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及对中国的启示/ 朱超//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86~189

金融服务开放中的结构转换与效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叶春明//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6.11.15~18

全面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刘明康//金融与保险(京),2006.11.26~29

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银行业结构改革设计/ 陈伟光//金融与保险(京),2006.11.75~80

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 詹向阳  //金融与保险(京)2006.11.89~97

外国银行机构进入及其威胁/ 周雪飞//金融与保险(京)2006.11.81~88

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何问陶  黄励岗//金融与保险(京)2006.11.98~10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国际经验及启示/ 程华//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06~109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及研判/ 孙晨光//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6.11.38~40

对我国银行信贷集中行为的理论解释/ 李文豪//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10~112

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解析/ 易传和   张燕莉//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13~116

从中小银行发展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改革/ 陈志刚//金融与保险(京),2006.11.5~10

存款保险制度的财政成本问题研究/ 张剑宇//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1~15

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 黄小平//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17~119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思考/ 罗平  冯文博//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11.23~28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及中韩合作前景展望/ 王燕  高俊勇//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51~157

全球股指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杨胜刚   汪琛德//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11.36~41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机制及效果分析/ 夏馨 叶兵//金融与保险(京)2006.11.62~65

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安烨//金融与保险(京)2006.11.66~69

我国企业项目融资中应用ABS模式的若干思考/ 叶陈云  张侠//金融与保险(京),2006.11.70~74

对当前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思考/ 刘研  魏昭钢//金融与保险(京),2006.11.127~130

 

      财务与会计

新会计准则施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陈艳//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6.11.53~54

《基本准则》的价值发掘:共同知识视角的思考/ 朱国泓//会计研究(京),2006.10.3~9

新会计准则对IT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 杨小舟//财务会计综合版(京),2006.11.11~14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叶友  //财务会计综合版(京),2006.11.7~10

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 戴德明  毛新述  姚淑瑜//会计研究(京),2006.10.10~17

论我国会计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 何立慧//会计研究(京),2006.10.23~27

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陈胜蓝魏明海//会计研究(京),2006.10.28~35

供应链成本管理:发展过程与理论结构/ 殷俊明  王平心  王晨佳//会计研究(京),2006.10.44~49

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 申书海   李连清//会计研究(京),2006.10.50~55

金融发展、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 朱红军  何贤杰  陈信元//会计研究(京),2006.10.64~71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综述/ 房巧灵  刘秀丽//会计研究(京),2006.10.92~94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林钢//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6.11.46~47

计算机审计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蒋益俊//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11.58~60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课题组//会计研究(京),2006.10.72~78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与质量控制:基于中天勤合并案例的经验分析/ 吴溪//会计研究(京),2006.10.79~85

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牛双珍//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11.68~70

西方国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厉国威//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11.74~75

      文秘与法律

我国高校秘书专业设置现状/ 张丽//秘书(上海),2006.11.8,15

2006年申论写作解析/ 王学胜  蔺佳影//秘书(上海),2006.11.17~18

网上公文处理工作要做到五个“突出”/ 刘晓阳//秘书(上海),2006.11.35~36

怎样写好经验介绍材料/ 谢亦森//应用写作(长春),2006.10.45~47

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辨析/ 任自力//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京),2006.3.68~7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 刘振伟//新华文摘(京),2006.21.12~14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及法律对策/ 徐德敏  倪楠//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76~85

论规划的法治化/ 史际春//新华文摘(京),2006.21.15~18

论抽象行政行为主体与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分离/ 关保英//新华文摘(京),2006.21.19~21

人权视野中的人格权/ 马俊驹   曹治国//政治与法律(上海),2006.5.51~56

关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务探讨/ 杨建津//中国律师(京),2006.11.53~54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法律缺陷/ 程建平刘书研//中国律师(京),2006.11.55~58

物权制度设计的正义维度与效率维度/ 易军//政治与法律(上海),2006.5.118~127

评《物权法(草案)》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 朱庆育//政治与法律(上海),2006.5.128~132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移植中的递减效应原因探析/ 宋志国//政治与法律(上海),2006.5.137~141

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兼论北京市创意产业的措施与实施/ 刘东威//知识产权(京),2006.5.38~41

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分析/ 吴道同//知识产权(京),2006.5.69~72

刑事裁判中有关财产内容的执行问题探析/ 陈福民  唐震//政治与法律(上海),2006.5.157~161

公司并购中雇员权利保护制度的比较考察/ 颜湘蓉//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3~9

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 许德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10~14

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 楼建波  刘燕//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28~36

论我国提案制度之法律构建/ 李荣//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37~43

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新破产法解读三人行/王欣欣  翟炜  钱晓晨//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64~68

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探讨/ 王树义//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11.69~75

我国事业单位人员激励机制的法律保障/ 黄锡生  冯杰//中国律师(京),2006.11.29~3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  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吴启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5~6

关于和谐社会职业教育特征及其发展的思考/ 马建富//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27~29

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张清霞等//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38~41

加强办学“四化”建设  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陈曦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1.72~73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网络化管理的思考/ 曲东华//经济师(太原),2006.11.137~138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激励策略/ 刘春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16~17

我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孙小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20~22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与运用/ 李小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46~47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张宇//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42~45

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以金融营销专业为例/ 周叶芹//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46~48

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 张志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34~36

创建高职院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侯翠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7.35~37

多校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研究/ 谭宁常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49~51

高职专业课“基本素材+动态素材”的教材建设模式/ 周翼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1.33~34

项目教学法在花卉栽培学课程中的实践/ 林红  马英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1.40~41

巧用网络  优化会计课程作业设计/ 罗红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1.31~32

试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张复宏  付伟胜//经济师(太原),2006.11.135~136

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对等及衔接/ 商圣虎  吴朝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2~5

构建中澳合作新模式  培养高技能国际化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邱素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30.58

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毕家驹//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49~53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肖化移//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54~58

 

计算机科学

网络违法信息的传播及其治理/ 刘青//计算机安全京),2006.11.1~3

信息安全市场现状及应对策略/ 包东智//计算机安全京),2006.11.4~8

网络隔离监控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赵平//计算机安全京),2006.11.9~11

高速防火墙设计与实现/ 李乐  侯整风//计算机安全京),2006.11.20~21,24

计算机病毒监测体系的研究/ 张健//计算机安全(京),2006.11.41~43

网络应用软件监控系统中管理代理的设计与实现/ 费洪晓  裘方敏  康松林 谢文彪//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12.10~13

虚拟网卡在VPN网关中的应用/ 王爱兵//计算机安全京),2006.11.28~29

在电子招标系统中基于角色和任务访问控制的应用/ 张行素//计算机安全京),2006.11.30~31,40

一种基于ADSL连接的互联网远程监控新方案/ 耿鸣   袁璐敏//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12.40~42

基于Oracle 10g的备用数据库技术探讨/ 胡娟  童学峰//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12.33~36

J2ME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丁俊松  石磊   王鹏飞//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12.37~39

基于电子商务的客户访问模式算法的分析研究/ 毕利//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6.11.98~100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8重印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公务员考试辅导.申论(2版)

刘瑞红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公务员考试辅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版)

刘瑞红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张耀光     毛七星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汇编

农业部规划组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

 

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

王占国    柴艳宏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

农业部调研组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农村党支部工作问答

张荣臣     谢英芬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

许宝健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

李瑞芬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孙文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

范静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

王曙光                

华夏出版社,2006.8

 

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阮文彪       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

张淑英        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知识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村民委员会选举基本知识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

于毓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

同春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北京统计年鉴.2006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

 

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陈佳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7

 

国际经济学

魏玮      闫大卫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6.8

 

2005—2006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黄朗辉         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3

 

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

潘莉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林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分析与指南

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分析与指南编写组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管理会计

高法贵     王炳华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6.8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资产分册

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组     编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7重印

 

纳税申报实务操作

裴淑红        编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5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精析

陈国生          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7

 

国际金融与结算

汪宇瀚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中小企业外贸操作指南

冯洪章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5

 

国际结算及外贸单证

庄艳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8

 

经济数学

关革强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

程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今日说法故事精选:2006年版.3

王新中     何淑文       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4

                                                                                                                                                                                                                                                                                                                                                                                                                                                            

怎样解决经济纠纷

刘志苏    李蕊    张肖华    编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6

 

求职与创业

王艺荣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重印

 

高校图书馆评估与管理

柴晓娟     代根兴       主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

 

电脑办公综合实用教程

希望图书创作室     编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4

 

电子政务概论

徐晓日        编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6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AutoCAD 2006中文版

李晓辉     薛欣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Flash  8动画设计与制作教程

刘本军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中小企业网管员快速成长实例教程岳泰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